汇感网精选生活技巧
体验生活之美,创造生活,享受生活。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有关雅室的诗词

时间:2023-02-02 15:42:25  编辑:admim

有关雅室的诗词

1.描写雅室兰香古诗句有哪些

1.《感遇十二首·其一》

唐代: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2.《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宋代: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3.《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宋代:晏几道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4.《天上谣》

唐代:李贺

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

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垂佩缨。

秦妃卷帘北窗晓,窗前植桐青凤小。

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

粉霞红绶藕丝裙,青洲步拾兰苕春。

东指羲和能走马,海尘新生石山下。

5.《重过圣女祠》

唐代:李商隐

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

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

6.《夏词》

明代:智生

炎威天气日偏长,汗湿轻罗倚画窗。

蜂蝶不知春已去,又衔花瓣到兰房。

2.雅室兰香诗词种豆南山下下句

下一句:草盛豆苗稀。

1. 出自: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2. 全文: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 翻译: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我的粗布上衣。

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4. 背景:新的生活要从以躬耕洗雪身陷宦海的耻辱开始.也许是官身束缚,体质有所下降的缘故,也许是久别田园,农艺有些荒疏了吧,"草盛豆苗稀",耕耘欠佳.这里流露出来的是一种自惭,自勉之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仅从时间上看,也可见诗人决心之大,用力之勤.他清除"荒秽",也是清除心中的杂念.除去了杂草,心中也就宽慰了一些,见出我还是那个"性本爱丘山"的我,还是那个乐于为农,也能够为农的我.荷锄夜归,心情傲然,举头仰望,皓月当空,诗人很像一个凯旋的士兵.辛苦是有的,但正是这辛苦的劳作使他获得了心灵的极大满足.

3.有关茶社的诗词100字左右

1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

2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3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

4

山泉煎茶有怀 白居易

坐酌冷冷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皿,寄与爱茶人。

5走笔谢孟谏汉寄新茶 卢仝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

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安得知百万 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合得苏息否?

(由于茶味好,所以在一连吃了七碗,作者细细品味,每饮一碗,便有一种新的感受。到饮七碗时,更觉得两腋清风,飘飘欲仙了。最后想到辛勤采制茶叶的劳动人民,对他们寄予深切的同情:“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诗人认为,劳动人民应得到休息。

由于作者用了优美的诗句来表现对茶的深切感受,于是这首茶诗脍灸人口,历久不衰。后代诗人文士,应为引用,如苏轼的《汲江煎茶》、《试院煎茶》等篇,便都化用顾卢仝的诗句。)

6

一字至七字诗(塔诗)

(一七令)赋茶 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乱岂堪夸。

说明:这是一首宝塔诗,茶诗中是少见的,在其他诗中也不多。宝塔诗为一种杂体诗名, 原称一字至七字诗,从一句到七字句,或选两句为一韵。后又增至十字句或十五字句,每句或每两句字数依次递增。

这首诗概括地叙述了茶叶的品质,人们对茶叶的喜爱以及人们的饮茶习惯和茶叶的功用。诗的开头,用了香叶、嫩芽四字来说明茶叶的香味和细嫩,接着说诗人和僧侣们对茶的喜爱。然后谈到煎茶之事,十分讲究。

4.有关雅室的文言文,除了刘禹锡的《陋室铭》

爱莲说

(15489人评分) 8.2

朝代:宋代

作者:周敦颐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盛爱 一作:甚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希望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