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感网精选生活技巧
体验生活之美,创造生活,享受生活。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有关河南汝州的诗词

时间:2023-02-08 10:55:01  编辑:admim

有关河南汝州的诗词

1.苏轼在汝州写的诗词

苏轼在他的《温泉七记》中,记录了汝州温泉的盛况;在游龙兴寺后,写有《子由龙兴寺吴(道子)画壁》一诗,中有“他年吊古知有人,姓名聊记东坡弟”等名句。

宋元丰十年(1084年)三月,神宗亲书手札,授苏轼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汝州团练副使。苏轼接到任命后,并不急于北上,相反却顺江东下,登庐山,逛金陵,游山玩水,吟诗题字。

9月,他在江苏常州宜兴县自己的宅院里,给神宗皇帝上了一个《乞常州居住表》,言明因“资用罄竭,去汝尚远,二十余口,不知所归,饥寒之忧,近在朝夕”。申请辞职。

经批准后就定居常州。苏轼虽未到汝州上任,但他一生曾五次到过汝州,在他的著作中也有不少汝州的记载。

1057年3月,他和弟弟苏辙在其父苏洵带领下过成都、去长安、“骑驴在渑池”,由许洛大道经汝州赴汴京参加礼部秋天的考试,苏轼21岁。1059年5月、11月、1064年12月,苏轼回四川奔母丧,由汴京赴凤翔上任,又由凤翔回汴京,曾三次经过汝州。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闰四月,苏轼由定州知州被贬为英州(广东英德市)知州。由定州至岭南数千里,举家远迁,费用浩大,只好再次到汝州找他的弟弟苏辙(汝州知州)筹措路费。

住了十多天,苏辙带他游了温泉、龙兴寺、最后又领他到汝州郏城小峨眉山游览。二人站立山巅,北望嵩岳逶迤,南瞰汝水如带,脚下两道山梁“峰峦绵亘,状如列眉”,青山绿水,风景如画,酷似家乡峨眉山。

这时苏轼已届58岁,官场失意,便对弟弟说,将来致仕后便来此隐居。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苏轼在常州病危,因生前未能如愿来小峨眉享受林泉之乐,苏氏子孙又多散居在郏县、汝南、颖昌、斜川(许昌苏桥)一带,为便于祭祀,临终前他便留下“即死,葬我嵩山下”的遗嘱。

苏轼死后,苏辙将他的灵柩由常州运往汝州郏城(今郏县)小峨眉山南麓埋葬。十一年后,苏辙也埋葬于此。

后人又从四川找来其父苏洵的衣冠一同安葬,这便是驰名中外的“三苏坟”。

2.与李清照状告张汝州有关的诗词

《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

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

赵明诚胸怀满腔热血,可却出师未捷身先死。第二年赵明诚病死于建康(今南京),更给她增添了难以忍受的悲痛。

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甚至到后来的拳脚相加。

之后,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贿,便状告张汝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李清照入狱后,由于家人收买了狱卒,入狱九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

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

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表达对宋王朝的愤恨。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

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3.江陵使至汝州这首诗的第二三句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

(1)描绘了一幅清新明媚的画面,(1分)天气晴朗,麦子一片金黄,(1分)山峰青如染出,轮廓鲜明。(1分)

江陵使至汝州①

王建

回看巴路在云间,寒食②离家麦熟还。

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

【注】①本诗是王建一次出使江陵,回来的路上行近汝州时写的。汝州,今河南临汝县,离王建的家乡颖川很近。 ②寒食,即寒食节。每年四月四日这一天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

(1)这首诗的第二、三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描述。(3分)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0.(7分)

(1)描绘了一幅清新明媚的画面,(1分)天气晴朗,麦子一片金黄,(1分)山峰青如染出,轮廓鲜明。(1分)

3分。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2)作者出使江陵返回故乡,临近汝州时,看到金黄的麦浪,听到随行的商人说远处的青峰便是汝州的山峦,心中涌起了一种激动的喜悦之情。(或:兴奋的情绪、亲切的感情)

4分。结合全诗分析,2分,点出思想感情,2分。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望采纳

4.汝州历史名人

滕昭(公元1421-1480年),字子明,明汝州滕莹坊村人。

父滕霄,曾任黄州知府。昭虽生于官宦之家。

但生活淳朴,不事奢华,天姿聪颖,力学不懈。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19岁时中举人,进京考进士不中,入太学(国家最高学府)进修,毕业后,于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被吏部推荐为陕西道监察御史。

景泰七年,他监督顺天(今北京市)乡试时,制订许多措施,力除考场弊端,使许多富豪权贵之子不得入选。 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四川都司有一谋杀案,长期不能定案,皇帝命滕昭前去审讯。

他到四川后,明查暗访,掌握了大量材料,然后升堂审问,一讯定案,双方皆服。回京后被提拔为左佥都御史。

不到1年,因母丧,按制度离京回乡守墓。 公元1465年宪宗即位,下诏令滕昭巡抚辽东。

他到辽东后,多备粮草,严加巡逻,加紧训练部队,又告诫将士不要主动挑起事端,边境相安无事。不久,升为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用船向北京运送公粮)兼淮阳巡抚。

他审进度势,制订了“长运”法,简化运输手续,制止虐待漕卒,因此,“兵民皆得苏息”。因督办漕运河有功,升任佐院理事。

在出巡福建时,正值闽西紫云台农民邓茂七率众起义,滕予以镇压后又审视地理,相其要害,建立归化县(今长汀县)。 滕昭在福建还未回京,朝廷又命他巡抚苏(州)松(江)。

所属江阴县有一名镇马驮沙与江阴隔江相望,来往公事均须渡江,甚为不便,滕昭奏请将马驮沙从江阴分出,建立靖江县,受到民众欢迎。 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因滕昭政绩卓著,升为兵部左侍郎,食正二品俸禄。

成化十二年,汝州仍隶属南阳府。农民运送公粮往返千里,旷日持久,劳民伤财,流传有“南阳送回(一次)粮,孩子会喊娘”(即生了小孩去南阳送粮,回来时孩子已会喊娘了)的歌谣。

鉴于人民的痛苦,滕昭和河南布政使原杰联合上书,经宪宗批准,将汝州从南阳分出,成为省布政司直接管辖的直隶州。、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滕昭因病还乡,在家2年病故,他死后,群众在城隍庙大阅楼东侧建立一座滕公祠来纪念他,还将城壕外围的空地定为祠产以作香火之资。

希望对你有帮助 张维新 张维新,字宪周,明汝州东大街(今外贸公司东隔壁)人。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中进士后被任命为山东冠县(今聊城)县令,因政绩突出升为给事中,在宫中的兵、礼两科先后任职,负责侍从、规谏及稽查六部百司等事。

他不阿权贵,敢于对社会弊端条陈上疏,对皇帝直述已见。曾大胆揭发考场中的舞弊现象,又谏议停止宫内太监们无谓的“内操”,对廓清考场、严饬宫禁起了一定作用。

他还荐用正直无私的邹元标、孟一脉等人为提意见的“言官”,使一些宵小咋舌,佞人敛足,促进了朝政的改革。 在他的《请改折漕粮疏》中,痛陈漕粮运送中“部解”、“歇斗”、“放揭”等弊,以致开封、河南(洛阳)、归德(商丘)三府及汝州大户败家荡产,准备逃往外乡,给国计民生带来很大灾难。

根据此情况,他提出“改纳折以”(把应纳的粮不往北京运,而折成银子就地交纳,把银子运往北京再买粮)和“互相代纳”两种方法,既利国又利民。因他的建议有理有利,朝廷果然采取了他的办法。

张维新善诗,遗作甚多,《汝州全志》中辑录不少。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他和知州方应选(主编)合编的《汝州志》出版,可惜已成孤本,存于日本宫内省图书寮,国内仅有胶卷本。

张病故于家后,族人为他建立祠堂(位于今色织布厂),那条街也因此名为“张公巷街”。 刘希夷 (约651-?) 唐诗人。

一名庭芝,字延之(一作庭芝),汝州(今河南临汝)人。 上元进士,善弹琵琶。

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情,辞意柔婉华丽,且多感伤情调。《代白头吟》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句,相传其舅宋之问欲据为已有,希夷不允,之问竟遣人用土囊将他压死。

少有文华,落魄不拘常格,后为人所害,死时年未三十。原有集,已失传。

希夷善为从军闺情诗,词藻婉丽,然意旨悲苦,未为人重。后孙昱撰《正声集》,以希夷诗为集中之最,由是大为时所称赏。

代表作有《从军行》、《采桑》、《春日行歌》、《春女行》、《捣衣篇》、《代悲白头翁》、《洛川怀古》等。其中《代悲白头翁》一诗写花开花落,时光掷人;昔日红颜美少年,今成半死白头翁,由此发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以及“宛转娥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之感慨。

其用词与意境与《红楼梦》中甄士隐对跛足道人的《好了歌》的解注之词“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以及黛玉的《葬花词》“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的用词与意境何其相似,然其辞气不弱于后者,年代上则早之几百年,由此足见希夷洞察世事之深,文学造诣之高。

所谓曲高和寡,尺泽之鲵难量江海之大,希夷之初不为人重亦难怪也。集十卷,今编诗一卷(全唐诗上卷第八十二)。

韩安国(?-前127),字长孺,梁县成安(今汝州小屯村北)人。曾在山东邹平县田生家里学习《韩子》及杂家学说,后来在梁国(国都在商丘)梁孝王朝。

5.诗歌对比李益的<<;上汝州郡楼>>;与杜甫&

上汝州郡楼(李益) 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

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 解析:这是一首触景生情之作。

境界苍凉,寄意深远。 诗的首句中,“黄昏鼓角”写的是目所见、耳所闻,“似边州”写的是心所感。

李益曾久佐戎幕,六出兵间,对边塞景物特别是军营中的鼓角声当然是非常熟悉的。 这时,他登上汝州城楼,眼前展现的是暗淡的黄昏景色,耳边响起的是悲凉的鼓角声音,物与我会,情随景生,曾经对他如此熟悉的边塞生活重新浮上心头,不禁兴起了此时明明身在唐王朝的腹地而竟然又象身在边州的感慨。

这个感慨既有感于个人的身世,更包含有时代的内容,分量是极其沉重的。 这里虽然只用“似边州”三字淡描一笔这 三个字寄慨无穷,贯串全篇。

首句是从空间回忆那遥远的边塞生活。 第二句“三十年前上此搂”则是从时间回忆那漫长的已逝岁月。

这句看来很平常,而且写得又很简单,既没有描绘三十年前登楼的情景,也没有叙说三十年来人事的变化;但字里行间,感慨系之,就时局变化而言,三十年来唐王朝愈来愈走向没落,变化是如此之大。 他旧地重来,想到此身,从少壮变为衰老;想到此地,经受干戈洗礼,是腹地却似边陲。

城郭依旧,人事全非。这时,抚今思昔,百感丛集,忧时伤世,万虑潮生,哪能不既为岁月更迭而慨叹,又为国运升降而悲怆?这就是诗人紧接着写出了“今日山川对垂泪”这样一句的原因 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告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前四句写登高见闻,常年飘泊、老病孤愁的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触景生情,抒写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颈联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在这里,客观景物引发了创作主体一系列相关的感情,这诸种感情交织融会为一种复杂但合情合理的心境,最终与景物融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意境。

②借景抒情:也叫以景结情,即在诗词的收尾处以饱含深情的写景句子收束全诗。这类诗词的情先脱颖而出,尔后再以景衬情。

此情是由景所触,只是为了突出激情,在表述上打破了常规顺序,先情后景。借景抒情,借助于景、物、人、事来传情达意,含蓄、委婉、蕴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