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感网精选生活技巧
体验生活之美,创造生活,享受生活。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因果有关的诗词

时间:2023-02-16 10:10:58  编辑:admim

因果有关的诗词

1.关于因果的诗词有哪些

1、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出自清代袁枚的《所见》

译文: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

译文: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译文: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4、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出自宋代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译文: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5、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明朝末年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

译文:行善和作恶都必然会有报应,只不过有报应来得时间是早一些还是晚一些的区别罢了。

2.表达因果的诗句

关于因果的诗词:

1. 《点绛唇》

宋代:曾觌

细雨斜风,上元灯火还空过。下帘孤坐。老去知因果。

风月词情,冷落教谁和。今忘我。静中看破。万事空花堕。

2. 《一枝花叹秀英》

元代:商衟

叹秀英

钗横金凤偏,鬓乱香云亸,早是身是名染沉疴。自想前缘,结下何因果?今生遭折磨,流落在娼门,一旦把躯点污。

3. 《西江月》

宋代:夏元鼎

达磨西来说道,十年面壁安丹。争知水火不交煎。因果谩成罗汉。

仰箭射空力尽,依然坠地何言。虚空拶破强参禅。肯把金丹烧炼。

4. 《诗三百三首》

唐代:寒山

天高高不穷,地厚厚无极。动物在其中,凭兹造化力。

争头觅饱暖,作计相啖食。因果都未详,盲儿问乳色。

天下几种人,论时色数有。贾婆如许夫,黄老元无妇。

卫氏儿可怜,钟家女极丑。渠若向西行,我便东边走。

5. 《杂剧》

元代:杨景贤

正名贼刘洪杀秀士,老和尚救江流。

观音佛说因果,陈玄奘大报仇。

3.表达因果的诗句

关于因果的诗词: 1. 《点绛唇》 宋代:曾觌 细雨斜风,上元灯火还空过。

下帘孤坐。老去知因果。

风月词情,冷落教谁和。今忘我。

静中看破。万事空花堕。

2. 《一枝花叹秀英》 元代:商衟 叹秀英钗横金凤偏,鬓乱香云亸,早是身是名染沉疴。自想前缘,结下何因果?今生遭折磨,流落在娼门,一旦把躯点污。

3. 《西江月》 宋代:夏元鼎 达磨西来说道,十年面壁安丹。争知水火不交煎。

因果谩成罗汉。 仰箭射空力尽,依然坠地何言。

虚空拶破强参禅。肯把金丹烧炼。

4. 《诗三百三首》 唐代:寒山 天高高不穷,地厚厚无极。动物在其中,凭兹造化力。

争头觅饱暖,作计相啖食。因果都未详,盲儿问乳色。

天下几种人,论时色数有。贾婆如许夫,黄老元无妇。

卫氏儿可怜,钟家女极丑。渠若向西行,我便东边走。

5. 《杂剧》 元代:杨景贤 正名贼刘洪杀秀士,老和尚救江流。观音佛说因果,陈玄奘大报仇。

4.关于因果的诗词有哪些

1、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出自清代袁枚的《所见》 译文: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出自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 译文: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出自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译文: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4、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出自宋代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译文: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5、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明朝末年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 译文:行善和作恶都必然会有报应,只不过有报应来得时间是早一些还是晚一些的区别罢了。

5.佛经中关于因果的句子有什么、

因者能生。果者所生。有因则必有果。有果则必有因。是谓因果之理。佛教通之三世说善恶应报之义。观无量寿经曰:「深信因果,不谤大乘。」止观五下曰:「招果为因,克获为果。」十住毘婆娑论十二曰:「因以得知,得者成就。果者从因有,事成名因果。 梵语hetu-phala。指原因与结果。亦即指因果律。为佛教教义体系中,用来说明世界一切关系之基本理论。盖一切诸法之形成,「因」为能生,「果」为所生;亦即能引生结果者为因,由因而生者为果。以时间之因果关系而言,因在前,果在后,此称为因果异时;但若就空间而言,则如束芦之相倚相依之情形,此乃广义之因果关系,称为因果同时。

古代印度之外道,有关因果之论点可分为四类,佛教称之为外道四执,或简称四执:(一)邪因邪果,即将万物生起之原因归於大自在天之能力。(二)无因有果,即承认现存的现象世界为果,但以此果之因难以探究,故否定此果之起因。(三)有因无果,即承认现存的现象世界为因,但以此因之结果难以探究,故否定此因之结果。(四)无因无果,即否定因果二者。

上记之外,佛教以外的古代印度思想界,尚有二种因果论之说,即:(一)因中有果论,主张果所显现之现象世界必内具於因中,此乃婆罗门教与数论学派之思想;亦即认为因中常具有果性,故以因与果之性质相等。(二)因中无果论,系与婆罗门教对立之一般思想界及胜论学派所提倡。即主张结合众多独立之根本要素,方能生起现象世界;亦即认为因中未必具有果性,而须藉众多的因相互和合始能产生果,故认为因与果之性质并不相等。此论说亦可称为果中有因论。

佛教之因果论大抵可分为大小乘二系统,小乘以俱舍宗为典型,提出四缘、六因、五果之说;大乘则以唯识宗为代表,以四缘、十因、五果为其因果论之主要内容,而於四缘、五果之阐释,大小二乘之观点亦相迥异。以唯识家而言,既认为宇宙万有皆由含藏於阿赖耶识中之种子所变现,而由种子变现成诸法之间,须经由「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种子」等的「三法两重」之因果关系,展转作用而变现为森罗万象。其中,种子生种子之关系为因果异时;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之关系为因果同时。此外,於六因、五果之中,异熟因与异熟果之关系,以及同类因、遍行因与等流果之关系,皆为因果异时。至於俱有因、相应因与士用果之关系,则为因果同时。又能作因与增上果之关系,通於因果异时与因果同时。又同类因与等流果之关系,系以自类之法为因,引生等同流类之果,故称自类因果。

众生之行为能引生异时之因果,即善之业因必有善之果报,恶之业因必有恶之果报,此称善因善果、恶因恶果。然严格言之,应称为善因乐果、恶因苦果。此乃因由善恶二业所招感之果报,系属非善非恶之「无记性」;而所谓善、恶,乃特指必定招感果报之因法,故不宜以善果、恶果为果报之称。此种因果之理,俨然而不乱,称为因果报应。若无视因果之理的存在,而落入否认因果之思想见解中,即称「拨无因果」。又若从实践修道上论因果关系,则由修行之因能招感成佛之果,此称为修因得果、修因感果、酬因感果。

此外,由善恶之业因而招感乐苦之果报,此种因果系异熟因与异熟果之因果关系;又由福德(世间的善业)而招感人天乐果,此为福因与福果之因果关系;又由修习智慧能招感觉悟之果报,此为智因与智果之因果关系。上述三种因果关系,称为三因三果。又一般所谓的三世因果、因果报应等,多系指异熟因与异熟果之因果关系而言。

盖一切法皆由因果之理而生成坏灭,十界迷悟之显现,即由此因果关系所成,而产生世间之因果、出世间之因果、迷界之因果、悟界之因果等分别。若就四谛而言,其苦、集二谛为世间迷界之因果,灭、道二谛则为出世间悟界之因果。要之,此因果之理实乃佛教重要之基本教理,於诸经典中即常对此理加以阐释说明,并以善恶之因果报应如影随形而相续不绝,来劝导人修行佛道,超脱有漏之境界,以达於无漏之寂静地。〔无量寿经卷下、俱舍论卷六、阿毘达磨发智论卷一、卷十五、大毘婆沙论卷十、卷十一、卷十六、瑜伽师地论卷五、卷三十八、显扬圣教论卷十八、成唯识论卷三、卷七、卷八、大乘义章卷三、卷四〕(参阅「十因」418、「五果」1112、「六因」1256、「四缘」1832、「因」2269、「种子」5863)

6.关于因果的句子

古代印度之外道,有关因果之论点可分为四类,佛教称之为外道四执,或简称四执:(一)邪因邪果,即将万物生起之原因归於大自在天之能力。(二)无因有果,即承认现存的现象世界为果,但以此果之因难以探究,故否定此果之起因。(三)有因无果,即承认现存的现象世界为因,但以此因之结果难以探究,故否定此因之结果。(四)无因无果,即否定因果二者。

上记之外,佛教以外的古代印度思想界,尚有二种因果论之说,即:(一)因中有果论,主张果所显现之现象世界必内具於因中,此乃婆罗门教与数论学派之思想;亦即认为因中常具有果性,故以因与果之性质相等。(二)因中无果论,系与婆罗门教对立之一般思想界及胜论学派所提倡。即主张结合众多独立之根本要素,方能生起现象世界;亦即认为因中未必具有果性,而须藉众多的因相互和合始能产生果,故认为因与果之性质并不相等。此论说亦可称为果中有因论。

佛教之因果论大抵可分为大小乘二系统,小乘以俱舍宗为典型,提出四缘、六因、五果之说;大乘则以唯识宗为代表,以四缘、十因、五果为其因果论之主要内容,而於四缘、五果之阐释,大小二乘之观点亦相迥异。以唯识家而言,既认为宇宙万有皆由含藏於阿赖耶识中之种子所变现,而由种子变现成诸法之间,须经由「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种子」等的「三法两重」之因果关系,展转作用而变现为森罗万象。其中,种子生种子之关系为因果异时;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之关系为因果同时。此外,於六因、五果之中,异熟因与异熟果之关系,以及同类因、遍行因与等流果之关系,皆为因果异时。至於俱有因、相应因与士用果之关系,则为因果同时。又能作因与增上果之关系,通於因果异时与因果同时。又同类因与等流果之关系,系以自类之法为因,引生等同流类之果,故称自类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