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感网精选生活技巧
体验生活之美,创造生活,享受生活。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有关平沙落雁的古诗词

时间:2023-02-08 10:51:37  编辑:admim

有关平沙落雁的古诗词

1.适合古琴曲《平沙落雁》的唐诗

唐诗就想不到了,但是平沙落雁有配词的 ~

第一段

平沙水云,似轻烟惨澹斜曛。秋戽冬临,芦花乱纷纷,孤雁离群。

第二段

飞落江东,近西洲蓼花正红。问取恁孤鸿,寄音书,可也千时能通。那时节,与他相会书中。

第三段

烟水蒙蒙,一天潇洒西风。游子飘蓬,瘦减好形容。听疏钟也听疏钟,咽寒蛩,铁马风,扰得人心忡意忡耳边忡。奈何奈何也,目断飞鸿。忆云山,阴隔千里,寄音书,却也难通。

第四段

音信难通,音信也难通。远隔湘江,怅秋容枫叶红。送舟风,浪迹萍踪,人未逢。怕看那云重,说什么归鸿。相逢梦中,相思无穷。到如今,泪洒寒江西风。

第五段

带月也披星,南往悲鸣。千万里衡阳,衔芦花,宿柳岸,异国飘零。向蒹葭水汀,汉孤伶。饮也啄也呵,前生定,望寒北,又各一方泪淋。

第六段

冒云衡云,排空阵纷纷。忆别时,见花飞暮春。到如今,雨雪音信无凭,有恨难伸。

尾声

落平沙水云。

2.陶潜的什么诗歌有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是一首古琴曲,有多种流派传谱,其意在借大雁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

最早刊于明代《古音正宗》(1634),又名《雁落平沙》。自其问世以来,刊载的谱集达五十多种,有多种流派传谱,仅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第一集收入了六位琴家的演奏谱,关于此曲的作者,有唐代陈立昂之说,宋代毛敏仲、田芝翁之说,又有说是明代朱权所作。

因无可靠史料,很难证实究竟出自谁人之手。 我不太清楚诗歌,但查到以下段落。

逸士胸怀,鸿鹄之志――《平沙落雁》 据说《平沙落雁》是近三百年来流传最广的古琴曲,现存的琴谱就达五十余种。与其他名曲不同,《平沙落雁》的背后,并无脍炙人口的掌故。

《平沙落雁》最早的版本载于明代崇祯七年(1634)刊印的《古音正宗》。《古音正宗》这样解题《平沙落雁》: “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

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通体节奏凡三起三落。

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其欲落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其将落也。

息声斜掠,绕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雄让,亦能品焉。” 按说崇祯七年的时候,正是明朝饱受内忧外患困扰的时代。

朱明王朝王祚将尽,天下有识之士无不忧心忡忡。此时刊印《古音正宗》,也许作者另有深意。

上面的解题文字意趣昂然,并无半点忧天悯地的情绪在内。也许“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两句,正是中心点题之句,以示儒家倡导的“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

逸士即隐士,指隐居山林的读书人。孔子云,“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易》曰:“天地闭,贤人隐。”从现实急流中退却下来的文人,在山林、田园中找到了最后的栖身之所。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的说法。中国历代文人及其作品,受中国隐逸文化影响甚深。

逸士虽“处江湖之远”,但社会影响力有时并不弱于“居庙堂之高”者。 最早的隐士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商朝的伊尹曾隐于市肆,周朝的姜尚曾隐于山野。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隐士层出不穷。汉代以后,隐士的身份已经有了明确的定义,一般指那些不与朝廷合作而又具有一定文化影响力的人。

三国魏晋时代是隐逸最盛行的时代,士人“以高隐为贵”,诸葛亮、陆机、王猛、谢安等历史名臣都曾有过隐逸的经历。 真正的隐士应该“只钓鲈鱼不钓名”,但是,渐渐地,自魏晋以降,隐逸却有极端化、世俗化的倾向。

隐士中的一些人,他们不但“钓名”,而且“钓利”。他们把隐逸做为获取名誉和功利的手段。

也有的当权者,为获得礼贤下士的名声,刻意逢迎隐逸山林的士人,有的甚至不惜以“假隐”充“高隐”。 《晋书?列传第六十九》记载,隆安二年(399年),东晋权臣桓玄(桓温之子)发动叛乱,把持了东晋朝政。

自魏晋以来历代都有隐士,偏偏当时却一个也没有。桓玄觉得很没面子。

为获得礼贤下士的名声,他赶紧派人找来了西晋著名隐士皇甫谧的六世孙皇甫希之。先让皇甫希之隐居山林,由桓玄资助各种费用。

然后桓玄下召将皇甫希之征为著作郎,但又指使皇甫希之故意推辞不接受,然后桓玄下召封皇甫希之为“高士”。此事传为举世笑谈,时人戏称这种隐士为“充隐”。

另一个极端的例子,见于唐代刘肃编的《大唐新语?隐逸》。唐时的卢藏用考中进士后,特地隐居终南山中,但他身在山林,心在朝堂。

与当时的朝士交往密切,后果以高士名被召入仕,授官左拾遗,时人称之为“随驾隐士”。另一个隐士司马承祯尝被召,将还山,卢藏用指着终南山曰:“此中大有嘉处。”

司马承祯慢慢道:“以在下看,这是仕官的捷径啊。”这就是人们所称的“终南捷径”。

此时隐逸已成为一条做官捷径了。 士人的隐逸,根据其价值取向,大致可分为儒之隐和道之隐。

前者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天下有治则进,天下无道则隐。儒之隐者大都抱有“兼济天下”的抱负。

而道之隐则无任何功利目的,通过遁世来使心灵获得最彻底的明澈和宁静。对于那些既有从政经历又有隐逸经历的人来说,其隐逸分为仕前隐和仕后隐,即先隐后仕和先仕后隐。

《平沙落雁》所表现的“逸士心胸”中的逸士,虽身处隐逸之地,犹胸怀“鸿鹄之志”,应属于儒之隐和仕前隐。 真正做到彻底的隐逸,谈何容易。

自古以来,象陶渊明、谢灵运一样纯正的逸士少之又少。古代大多数的逸士,或为世情所困,或因言获罪,最终归隐山林,潜居幽庐,也许不过是为世人做出的一种姿态而已。

他们表面上超脱,但内心里也许从未平静过。 从这个角度来看,《平沙落雁》的曲中之音和曲外之意,包涵了对怀才不遇而欲取功名者的励志,和对因言获罪而退隐山林者的慰藉。

3.关于芦花 荡的诗句

白头葭顶青纱帐

北雁天边墨字痕

风舞千层排底浪

日斜万叶寂秋人

秋愁无限雁离人

冬近有时雪霁晨

春醒百花杨柳絮

夏荫千岭卧藏云

疏林蝶倦萦丝乱,

翰墨冷筝旧梦残。

诗画阳关云岭絮,

苍苔水处柳如烟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句 宋 周师成 黄芦花白月无赖,乌桕叶红秋可怜。

句 宋 张一斋 忘即芦花业里宿,起来误作雪天吟。

句 宋 杨徽之 新霜染枫叶,皓月腊芦花。

句 宋 幸夤逊 深妆玉瓦平无垅,乱拂芦花细有声。

句 宋 赵讷轩 门外须臾风竹定,橹声摇曳出芦花。

白鸟一双帘外去,芦花风静钓舟闲。

西□ 宋 郭祥正 远近皆僧刹,西□八九家。

得鱼无卖处,沽酒入芦花。

折山道中六言寄涌翠道人 宋 朱槔 云暖纲横危磴,日沉舟泊平沙。

唉乃一声归去,炊烟遥起芦花。

渔翁 宋 朱继芳 渔翁家在何许,惯宿芦花不归。

昨夜江村欲雪,百钱买得蓑衣。

寄审知 宋 赵蕃 枫赤芦花白,扁舟夜泊时。

平生故人梦,细雨说相思。

潇湘八景诗·平沙落雁 宋 张经 唤侣下寒汀,争宿芦花萼。

夜半渔翁过,惊起还飞落。

题时遁泽画卷十首 宋 王柏 江村依密树,目远送征鸿。

不尽暮天碧,谁续芦花风。

题光福刘伯祥所藏东坡枯木及渔村落落照图 宋 孙应时 夕阳雁影江天,明月芦花醉眠。

乞我烟波一叶,伴君西塞山边。

水边闻雁 宋 宋伯仁 芦花新有雁,四面水连天。

清净非人世,吾诗咏不全。

和之美河洲四诗 宋 司马光 寂寂河洲夜,芦花绕墟舍。

孤客久未眠,窗灯落寒灺。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 宋 释祖钦 秋气凄清,秋光淡荡。

鹭鸶飞下遥天,明月芦花一样。

千竿夹 宋 洪咨夔 方雨江流红,示霜芦花紫。

寂寂远帆来,拍拍晴鸥起。

闻笛 宋 董嗣杲 四海水尚浅,孤城愁更深。

船上何人笛,吹入芦花林。

野步十首 宋 陈普 流水数株残柳,西风两岩芦花。

荒草客愁远道,夕阳牛带归鸦。

江上见数渔舟为公卒所窘 明 袁宏道 钓竿拂晓霜,衣薄芦花絮。

一亩不籍官,也被官差去。

渔父 清 纳兰性德 收却纶竿落照红,秋风宁为翦芙蓉。

人淡淡,水蒙蒙,吹入芦花短笛中。

4.描写关于一个人美丽的诗句例如: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沉鱼 西施 落雁

《四大美人吟-西施-莲花》

辞藻欲表先无语,

丹青未著已失神。

水偷月貌锦鳞醉,

风袭蛾眉天下颦。

莺声压却三军鼓,

蜂腰舞动霸业根。

一场大梦烟波里,

泪洒珍珠照来人!

《四大美人吟-昭君-菊花》

韵自高远气自清,

何劳画师费素工。

失意芳翠无人顾,

得时缤纷天下惊。

寂寞汉宫锁秋月,

苍莽胡塞傲霜风。

平沙落雁空喋血,

一曲琵琶百万兵!

《四大美人吟-貂蝉-月季》

荆棘林中四季春,

倾国倾城色殊伦。

愧绝桃李捐花事,

羞煞婵娟闭桂门。

英雄一见失神勇,

丈夫三思丧精魂。

自古红颜多薄命,

从来乱世荐佳人!

《四大美人吟-玉环-牡丹》

国色天香富贵真,

霓裳羽衣欲销魂。

众芳羞见开还闭,

群蝶忍拜晨复昏。

恰逢盛世醉光暖,

偏遭离乱祭冰轮。

从此长安无姿态,

一枝独压洛阳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