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感网精选生活技巧
体验生活之美,创造生活,享受生活。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有关吴越争霸的诗词

时间:2023-02-02 12:30:59  编辑:admim

有关吴越争霸的诗词

1.吴越争霸有着怎样的历史

晋楚两国在中原争霸的同时,东南地区的吴国也 逐渐崛起。

吴王阖闾重用楚国亡臣伍子胥,在他的辅 佐下对楚国连续用兵,取得了五战五胜的佳绩。公元 前496年,阖闾在越王勾践继位后不久发兵攻越,但是 大败而归,自己也伤重不治。

阖闾之子夫差即位后, 发誓要替父报仇。公元前493年,吴国攻破越国都城, 迫使越国投降。

吴国挟胜利之威挥师北伐,攻打中原 诸侯国,在黄池与诸侯会盟。而越王勾践自国破之 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苦心发展越国势力。

公元 前482年,越国趁吴国北上会盟,国内防守空虚之机, 兴师伐吴。此后十年间,越国不断攻打吴国,最终彻 底打败吴国,夫差羞愧自尽。

越国如吴国旧例,北上 中原会盟诸侯,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至此, 春秋争灞战争落下帷幕,历史即将进入战国时期。

2.吴越争霸

南方的楚国吴国以蛮夷自居,籍此不尊周室,自称为王。

越国也是野蛮动感联盟成员之一。其实追溯到几辈之前,这几国的爷爷祖爷爷高祖爷爷也都是堂堂中原人氏,家世显赫,然后不知怎么的就辗转沦落成了野人。

吴国太伯是周文王他大伯,越国回溯的就要更久远些,直到夏朝。夏后帝少康把自己的小儿子於越封到会稽,这就是越国的老祖宗。

所以说,越国直到大禹那时候才和中原攀上亲戚,是历史悠久的蛮夷部落。“会稽”,越国首都,在今浙江绍兴. 吴国从开国祖先吴太伯远避荆蛮(约公元前十二世纪中叶)至吴王夫差亡国(前473)吴国,长达一千二百年. "荆蛮"吴国首都,今江苏无锡。

3.吴越争霸中出现了哪个成语

卧薪尝胆

wò xīn cháng dǎn

【解释】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结构】联合式。

【用法】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正音】尝;不能读作“cánɡ”。

【辨形】薪;不能写作“新”。

【近义词】发愤图强、宵衣旰食

【反义词】乐不思蜀

【辨析】~和“发愤图强”都有决心奋斗;谋求富强的意思。但~含有刻苦自励的意思;它形象而典雅;而“发愤图强”只是浅显的陈说。

【例句】六十年代初;我国人民~战胜了严重自然灾害和国际上反动势力的经济封锁。

4.吴越争霸西施结局如何

对西施最终是生是死的结局,历来有不同的说法。

归纳起来,大体有四种版本。 一、沉海说 传说勾践灭吴后,他的夫人偷偷地叫人骗出西施,将石头绑在西施身上,尔后沉入大海。

而且更有甚者传说从此沿海的泥沙中便有了一种似人舌的文蜊,大家都说这是西施的舌头,所以称它为“西施舌”。三十年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在福建时,亦称赞长乐“西施舌”是闽菜中最佳的一种神品。

二、隐居说 这种说法也是十分风行,最早它见于东汉袁康的《越绝书》。里面记载说,“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而明代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也有类似说法,认为西施原是范蠡的情人或妻子,吴国覆亡后,范蠡带着西施隐居起来。明代的陈耀文《正杨》卷二《西施》也引用《越绝书》认为西施跟随范蠡隐居。

三、落水说 或许是善良的人们并不希望西施这位无辜的弱女子有个悲惨结局,于是找出初唐诗人宋之问《浣纱》诗:“一朝还旧都,靓妆寻若耶;鸟惊人松梦,鱼沉畏荷花”为依据,认为吴亡后西施回到故乡,在一次浣纱时,不慎落水而死。此说似乎最理想,可是最缺乏证据。

四、被杀说 这种说法可以说纯粹来自传说了。传说吴王自刎而死时,吴人把一腔怒火都发泄在西施身上,用锦缎将她层层裹住,沉在扬子江心。

据《东坡异物志》载:“扬子江有美人鱼,又称西施鱼,一日数易其色,肉细味美,妇人食之,可增媚态,据云系西施沉江后幻化而成。” 四个版本中,沉海说和隐居说流传最广,而且相关的证据资料也最多。

“沉海说”的理由是: 《墨子??亲士》篇中说:“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其中“西施之沈”的“沈”在古代就是“沉”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西施是被沉于水中的,她的死是因为她的美丽。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逸篇》中说:“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而终。”

《修文御览》转引《吴越春秋》有关西施的记载说:“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明代杨慎《太史升庵全集》卷六十八《范蠡西施》录《修文御览》所引《吴越春秋??逸篇》之文亦云:“吴王败,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

这里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 在文人墨客的许多诗词中,也是对西施被沉江而死有很多的描绘。

李商隐曾作《景阳井》绝句一首:“景阳宫井剩堪悲,不尽龙鸾誓死期;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另一诗人皮日休也有诗题《馆娃宫怀古》共五绝,第五首是:“响屟廊中金玉步,采苹山上绮罗身;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

“隐居说”的理由是: 东汉袁康的《越绝书》,它的记载是“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吴王大悦。”

这和《吴越春秋》类似,但结局不同,认为“西施亡吴国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对于西施和范蠡隐居,古人的诗词中也有很多描述。

像李白的《西施》诗里就写道:“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苏轼的《水龙吟》词里也写道:“五湖闻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

杜牧《杜娘诗》中有句云:“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 《辞海》(修订本)也这样说:“西施一作西子,春秋末年越国苎萝人,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夫差最宠爱的妃子。

传说吴亡后,与范蠡偕入五湖。” 《吴越春秋》和《越绝书》是同时代的作品,但在记载西施的结局上却也迥异,这是西施结局出现不同版本的开端。

至于以后历代古诗词中出现西施结局的不同说法,均是以此为依据的以讹传讹。笔者认为,确定“沉海说”与“隐居说”哪个更有道理,必须查阅更早些的作品,同时关键在于如何理解两个概念:一是对《墨子》中“西施”的理解,一是对“鸱夷”的理解。

一是对“西施”的理解。“沉海说”认为,比《吴越春秋》和《越绝书》更早的《墨子》里,明白地写着“西施之沉”。

从墨子的所处年代来看,他约生于公元前468年,卒于前376年,而越灭吴在公元前473年,墨子略晚而已。墨子出生并成长于春秋末期,即吴越故事的尾声阶段,又是紧邻吴越的鲁国人,或耳闻或目睹吴越故事的壮烈活剧,当是最权威的见证人。

他的记载应该是最接近历史真相的。但笔者以为,《墨子》中的西施是先秦知名度很高的一个美女,不仅《墨子》中提及,《庄子》、《孟子》、《韩非子》、《管子》中也都提到了西施,因此断定这个西施跟吴越争霸时的西施是不同的两个人(详见《西施虚实考》)。

《亲士篇》写道:“是故比干之殪,其伉也。孟赏之杀,其勇也。

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

其中提到的比干、孟贲、吴起,在司马迁《史记》中都有记载,可以断定历史上都确有其人,以此推论,西施也应该确有其人。但司马迁在写到与吴越争霸相关的人与事时,却只字不提西施,这就证明《墨子》中提到的西施不是吴越争霸时的西施。

二是对“鸱夷”的理解。“鸱夷”是什么意思?“鸱夷”本指夏商时青铜所制的鸟形盛酒容器。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多用皮革制成袋囊以盛酒,但仍称之为“鸱夷”。清人黎士宏《仁恕堂笔记》记载:“秦巩间人,割牛羊去其首,剜肉空中为皮袋,大者受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