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感网精选生活技巧
体验生活之美,创造生活,享受生活。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有关王十朋的诗词

时间:2023-02-02 17:34:43  编辑:admim

有关王十朋的诗词

1.有关王十朋的诗

简译如下:

(腊梅)不是蜡制成的也不属于梅花。梅花用蜡染(红)了腮。飞来飞去的蜜蜂还惊讶,以为(腊梅)花中有蜜糖(注:腊梅的香味香浓,甜且香)。蝴蝶在腊梅花中采花,还将腊梅染得五彩缤纷。(注:腊梅有各种颜色,这是拟人的修辞方法)。(腊梅)开在山坡脚,(人们给它)取名压君葩。

“蜡梅”,本名黄梅,也原产中国,如今在湖北神农架山区还发现成片的野生蜡梅,因其花小香淡,民间称为“狗蝇梅”。栽培的优良品种,花密而香浓,如馨口蜡梅、虎蹄蜡梅、素心蜡梅、檀香蜡梅等,盛产于河南鄢陵,宋时就畅销于汴梁。因其花瓣似黄蜡捻成,芬香又似梅花,故苏东坡称它作“蜡梅”。人们把它与梅花看作姐妹花,其实梅属蔷薇科,蜡梅则为蜡梅科植物,它们的亲缘关系相距甚远。

宋代浙江学者王十朋早已认识到这一点,他曾赋诗云:“非蜡复非梅,梅将蜡染腮;游蜂见还讶,疑是蜜中来。”

2.王十朋的诗

渊明耻折腰,既然咏式微。

闲居爱重九,采菊来白衣。 南山忽在眼,倦鸟亦知归。

至今东离花,青如首阳薇。 ——王十朋《五律·渊明祠》诗 谁载沙苑千株柳,争似庐山万本杉。

如欲岁寒长不改,更栽松柏满幽岩。 ——王十朋《七绝·万杉院》诗 投老山林兴已浓,庐山欣与老人逢。

定须容我来同老,五老峰边更有峰。 ——王十朋《七绝·五老峰》诗 渊明修静不谈禅,孔老门中各自贤。

送别虎溪三笑后,白云流水两凄然。 ——王十朋《七绝·东林寺》诗 三宿山中始出山,出山身尚在山间。

浮名夺我林泉趣,不及山僧一味闲。 ——王十朋《七绝·雁山》诗 净名却见老维摩,道眼相逢语不多。

待我衣冠挂神武,杖藜来此老岩阿。 ——王十朋《七绝·净名寺》诗 女娲石烂苦难修,四海咸怀杞国忧。

谁识山中真柱石,擎天功业胜伊周。 ——王十朋《七绝·天柱峰》诗 携手丹梯语话长,不知身到碧云乡。

行人相见如相识,赠得岩花十里香。 ——王十朋《七绝·丹芳岭》诗 家在梅溪水竹间,穿云蜡屐可曾闲。

雁山新入春游眼,却笑平生未见山。 ——王十朋《七绝·灵峰寺·三首之一》诗 洞中大士半千身,住世端能了世因。

应笑玉箫峰下客,马蹄长践得名人。 ——王十朋《七绝·灵峰寺·三首之二》诗 三宿灵峰不为禅,茶瓯随分结僧缘。

明朝杖屐丹邱去,带得烟霞过海船。 ——王十朋《七绝·灵峰寺·三首之三》诗。

3.王十朋 雁荡山诗句

斤竹涧

南北朝· 谢灵运

猿鸣诚知曙,谷幽光未显。

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

逶迤傍隈隩,迢递陟陉岘。

过涧既厉急,登栈亦陵缅。

川渚屡径复,乘流玩回转。

苹萍泛溶深,菰蒲冒清浅。

企石挹飞泉,攀树摘叶卷。

想见山中人,薜萝若在眼。

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

情周赏为美,事昧竟谁辨?

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

雁山

南宋·王十朋

三宿山中始出山,出山身尚在山间。

浮名夺我林泉趣,不及山僧一昧闲。

4.王十朋的古诗望九华解释

(*^__^*) 嘻嘻……

o(∩_∩)o。

王十朋的《望九华》

余过池阳,登郡楼,望九华,仅见一峰。舟出清溪,始见之,然犹灭没于云雾之间。晚泊梅根浦,方了了见诸峰也。

九华之胜,不在山中,从江上望之,秀逸清远,夕波落日,邈然于怀。又得太白啸歌,每舟泊林岸,便觉九子依依向人。

译文是:

我访问池阳郡,登上城楼,眺望九华山,仅能望见一座山峰。我乘船从(郡正南通远门外的)清溪出去,才望见了九华山,但是九华山仍旧在云遮雾绕之间或隐或现。到了傍晚,船停泊在梅根港时,才清清楚楚地望见了九华诸峰。

九华山的胜状,并不在于九华山中。从江上远望九华山,九华山俊秀飘逸,清丽悠远,夕阳余辉落在江面上(增添了九华山的情致),更让人在心中留下悠远的记忆。又记得李太白有赞美九华山的诗歌,每当船停泊在江岸时,便觉得九座山峰依依不舍地向人而立。

呵呵,这首更经典,送给你哦:)~~

《望九华山赠青阳韦仲堪》 李白

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

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

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

5.诗歌鉴赏,《夜雨述怀》王十朋

夜雨述怀

夜深风雨撼庭芭,唤起新愁乱似麻。

梦觉尚疑身似蝶,病苏方悟影非蛇。

浇肠竹叶频生晕,照眼银釭自结花。

我在故乡非逆旅,不须杜宇唤归家。

诗的头两句:“夜深风雨撼庭芭,唤起新愁乱似麻。”夜深了,窗外的风雨,正摧撼着院子里的芭蕉。这声音萧萧瑟瑟,唤起了诗人纷乱的新愁。他是在梦中惊醒的,清冷的环境,忧郁的愁思,使他有心绪如麻之感。接着第三四句:“梦觉尚疑身似蝶,病苏方悟影非蛇。”写的是梦醒以后心情恍惚的情况。梦醒了,自己还在疑心此身已经化成蝴蝶;病是刚刚好转的,这才悟到先前怀疑的影子并非是射影。从虚幻到觉醒,本是病苏梦醒以后常见的心理状态。作者是一个正直的文人,也是有志之士。他之所以有这种心理情态,显然是含有对时事的忧虑。不过在诗句中没有直接点明而已。诗的第五六句:“浇肠竹叶频生晕,照眼银釭自结花。”写的是排愁自遣之情。“竹叶”,自然是指酒,诗人想借酒浇愁,酒还未入愁肠,脸上已经频频泛起了酒晕。他坐对荧荧照眼的灯光,这灯芯上已经结上了灯花,灯花是报喜的,然而此刻哪有什么可喜的事呢?只好任其自由结花吧。这两句可见作者是盼望有遣愁的机会和可以舒怀的喜讯的。但就是这点心愿,在当时也难以实现。正在清愁难遣的时候,作者忽然听到杜鹃鸟的啼声,于是他感慨万千地写下了结句:“我在故乡非逆旅,不须杜宇唤归家。”杜宇就是杜鹃,它的啼声是“不如归去”,一般有家归未得的人听了之后,会触动思乡之情,作者此时身在故乡,并非旅居在外,所以感叹的说:我并没有离开故乡,不需你唤“不如归去”,劝我回家了。作者有志用世,但当时是豺狼当道,善类遭受摧残陷害的不知多少,作者只好郁郁家居。因此最后两句,才点明胸怀,倾诉出报国无门、壮志难展的感慨。全诗即景抒怀,从深宵风雨到午夜一灯;从梦觉以后的清愁,到听得杜宇啼声所引起的悲愤;步步深入,诗人的心境,自见于诗句之中。直到秦桧死后,诗人才出而应试,以经学淹通被选拔为第一,解除了长期以来内心的痛苦。

6.王十朋的古诗雁山的意思

以下是我的个人简介,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三宿山中始出山,出山身尚在山间。

浮名夺我林泉趣,不及山僧一昧闲。 ”

前两句大意描写诗人久居雁山之中,而今依依不舍地离开大山,因为不舍,走出了山仿佛仍没有脱离山的怀抱,似乎从未离开山;后两句描写诗人感叹自己不得不放弃山居的乐趣只是因为像浮云一样飘忽的名利,这样的生活还不如山寺里的僧人那样一直的悠然自得。整首诗抒发了诗人厌倦世俗名利的胸怀,表达了对大自然和归隐限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7.关于乐清的诗句

这里有点诗

?si=5

乐清历史悠久,相传王子晋骑鹤云游至此,叠石为台,引箫吹奏,“乐音清和”,故谓“乐清”。

远在四千年前,东瓯先民即在此繁衍生息,流下了许多石斧、石锛、石矛、石犁、石坠等石器。乐清历史上曾有过王十朋、翁卷、李孝光、赵士桢、章纶、高友玑等名人。王十朋为南宋开科状元,翁卷为南宋“永嘉四灵”诗派的杰出代表,李孝光为元朝一代文豪,《元史》称他“以文章负名于世”,赵士桢为明代杰出兵器专家,其火器发明列为当时世界先进。铸于宋元佑七年的能仁大镬,属亚洲第一大镬,它折射出了乐清市悠久而璀璨的历史文化之光。

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南宋著名的政治家、诗人、一代名臣。北宋徽宗政和二年十月二十八日生于乐清左原(今浙江省乐清市梅溪村)。小时颖悟强记,七岁入塾, 十四岁起先后在鹿岩乡塾、金溪邑馆、乐清县学读书。学通经 史,诗文名闻远近。三十三岁时在家乡创办梅溪书院授徒,三 十四岁入太学。由于当时南宋政治腐败,奸臣秦桧专权,科场黑暗,屡试不第。一直至他四十六岁时 ,秦桧死后,高宗皇帝。

主持殿试,他以“揽权”中兴为对,被擢为状元、先授承事郎, 特遣绍兴府签判。秩满,除秘书省校书郎,兼建王府小学教授。 因轮对力主抗战,并荐用爱国老将张浚、刘錡,遭主和派排斥离京归里。孝宗即位后,起知严州,未赴任召对,除司封员外郎,迁国子司业,起居舍人,除任侍御史。力排和议,并以怀奸、误国等八大罪状劾主和派代表、当朝宰相史浩,使之罢职。

支持张浚北伐。符离挫败,主和派重新得势,自劾辞官还乡。后起知、夔、湖、泉四州,清廉勤政,政绩卓然。乾道七年 (1171)三月陈太子詹事,力疾赴朝,极论时事。奈何时已病重, 三上章求致仕,诏以龙图阁学土致仕,七月丙子卒于故里左原, 终年六十岁。

南怀瑾先生简介

南怀瑾先生1917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自幼接受传统私塾的严格教育,及至少年时期,已遍读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各种功夫。同时苦心研习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天文历法诸学,并深得其精要。

青年时代,正值抗战军兴。南怀瑾先生毅然辞亲远游,西行入川。曾任教于中央军校,又入华西坝金陵大学,研究社会福利学,以其服务社会大众。其时,每逢假日闲暇,胤以芒鞋竹杖,遍历名山大川,寻访高僧奇士。复于青城山灵严寺,有缘结识名重一时的川北禅宗大师袁焕仙先生,遂拜门墙,竟毅然辞去中央军校教官之职,追随袁先生左右,潜心研修佛学。1943 年入峨眉山大坪寺闭关修持,闭关三年间,遍阅《大藏经》万万卷,印证个人修持所得,遂至终身受益无穷。1945 年,远走康藏,参访密宗各派,得到贡嘎活佛等多位著名活佛、高僧的真传,佛法修持更为精湛,得到白教、黄教、红教、花教等各教派的印证,被承认为密宗上师。

1945年,南怀瑾先生离藏走滇,任教于云南大学,后又讲学于四川大学。1947年内战开始不久,南怀瑾先生返回浙江乐清故里,旋即归隐于杭州天竺,披阅了文渊阁《四库全书》与《古今图书集成》,继而于江西庐山天池寺旁结茅蓬清修。1949年春,南怀瑾先生辞别家乡,只身赴台。

到台湾后,南怀瑾先生先后执教于台湾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并应邀至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执教三十年,桃李满天下,不少台湾党政、军政要人及工商巨子都曾拜在南怀瑾先生门下。

南怀瑾先生学问博大精深,融贯古今,教化涵盖儒、释、道,更及于医卜天文、诗词歌赋。在台湾,人们尊称他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然而,南怀瑾先生拒绝一切溢美之词,自谦为“凡人”。长期以来,流传最广的却是这个最普通的称谓------南老师。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都这样称呼他。

1985年夏,南怀瑾先生离台赴美。在美国期间,成立了“东西学院”,旨在推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旅美三年,南怀瑾先生未偿一日不思念中华故土,身处异乡心系家国。其实又何止是旅美期间,南怀瑾先生旅台三十六年,因“书剑飘零,不见慈颜”,常常是“几回好梦至家乡”。其怀乡之情,并非发于个人小私,实出于爱国忧民之大公。不论在台湾还是旅居海外,南怀瑾先生每每念及国家振兴图强事业,特别是对祖国统一大业,系於心怀,百般关注。

南怀瑾先生于1987年结束旅美生活,移居香港,企能就近献力于国内各项建设事业及文化教育事业。

8.王十朋的故事

据说大文人王十朋当年进京赶考时路经江心寺,觉得此处清幽僻静,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于是便在江心寺投宿.那时候,江心寺的主持和尚是个势利之人,见王十朋穿着朴素,心中瞧他不起.王十朋恭敬地对主持和尚说:“我是进京赶考的学子,路过宝刹,请大师让我借宿几日.”主持和尚也懂点文学,觉得也不好意思直接拒绝王十朋,想刁难一下他,说:“贫僧也爱好诗词,你能吟诗作对吗?”王十朋说:“略通一二.”和尚说:“那好,敝寺大门尚缺一幅对联,请公子补壁.”王十朋说:“岂敢岂敢”推辞一番.那和尚以为王十朋真不会,立刻拉下脸来说:“既然你不肯写对联,我敝寺也不便留榻.”就是要赶王十朋走.王十朋知道和尚有意刁难,只好说:“那你就出题目吧.”和尚不懂平仄,抬头看看云天,低头看看潮水,便说:“就以‘云’和‘潮’为对.”说着,拿出了纸笔.王十朋想了一会儿,拿起笔写下: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和尚看不懂,怎么读也读不通,以为王十朋是在戏耍与他,生气的说:“你这个骗子,还说自己是读书人,我看你识不了几个字!”王十朋笑着说:“大师请别生气,让我读来给你听: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原来,“朝”与“长”可以两读、两解.上联二、四、五、七、九这五个“朝”字,都读成“zháo ”,解释为早晨或白天.其余的读“cháo 朝”,是朝见、朝拜、朝向的“朝 ”.下联三、六、八这三个字,都读为“zháng 涨”字同间同义.其余的与“cháng”字同音同义.王十朋读破,联文的意思便成为:云,早朝,日日朝,早朝早散;潮,长涨,常常涨,常涨常消.方丈一听,这才知道自己遇上高人,只得让出一间房间给王十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