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感网精选生活技巧
体验生活之美,创造生活,享受生活。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与宣城有关的诗词

时间:2023-01-16 23:57:49  编辑:admim

与宣城有关的诗词

1.关于宣城的诗词

1、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唐代: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译文:

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

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凤凰桥和济川桥好似落入人间的彩虹。

村落间泛起的薄薄寒烟缭绕于橘柚间,深秋时节梧桐已是枯黄衰老之像。

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

2、宣城见杜鹃花 / 子规

唐代: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译文:

在遥远的故乡,曾听过子规鸟凄恻的鸣啼;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盛开的杜鹃花。

子规鸣叫悲啭,使人愁肠寸断。暮春三月,这鸟鸣花开的时节,游子正思念他的故乡三巴。

3、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南北朝:谢朓

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

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

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

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译文:

船走水路与江水背向而行,而流水却知入海而归。浩淼水天之际能够认识出返归之船,云雾之中能分辨江岸的树。

船在摇荡,困倦惆怅之心也在摇荡,这种孤独的远行已非一次。虽然为得朝廷赏识而高兴,但又怎能比得上遁迹僻远之地的情趣。

世间喧嚣从此远隔,庆幸得到这种机会。虽然没有玄豹深藏远害的资质,但也终于能够隐于南山的雾中。

4、自宣城赴官上京

唐代:杜牧

潇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迟留。

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

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韵一生休。

尘冠挂却知闲事,终拟蹉跎访旧游。

译文:

潇洒不羁飘荡江湖十多个春秋,没有一天不在酒杯前徘徊逗留。

谢公城边被溪水声响惊醒酣梦,苏小门前的柳枝常常拂过我头。

天下的山川景物到底哪里最好,几人怀抱这般情韵一生就罢休?

尘世中人挂冠归去原是平常事,终于将蹉跎了的光阴来寻访旧游。

5、宣城见杜鹃花

唐代: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译文:

在遥远的故乡,曾听过子规鸟凄恻的鸣啼;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盛开的杜鹃花。

子规鸣叫悲啭,使人愁肠寸断。暮春三月,这鸟鸣花开的时节,游子正思念他的故乡三巴。

2.有关宣城的诗

《题宣城》一诗,诗曰:“土控吴兼越,川连歙与池。

山河地襟带,军镇国藩维。”对宣城在军事上的战略地位作了精辟分析,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杜牧在宣城公务之余,常陪同府主或邀同僚好友漫游山川,观赏风光,瞻仰古贤人的踪迹,并有吟赋,如《题宣城开元寺》,诗曰:“南朝谢月兆城,东吴最深处。亡国去如鸿,遗寺茂烟坞。

楼飞九十尺,廊环四百柱。高高下下中,风绕松桂树。

青苔照采阁,白鸟两相语。溪声入僧梦,月色晕粉堵。

阅景无旦夕,凭栏有今古。留我酒一樽,前山看春雨。”

诗人笔下的开元寺令人向往,无不以一睹为快。杜牧在宣城写过不少词采清丽、生动自然的抒情短诗,如《溪柳有感》,“宛溪垂柳最长枝,虽被春风尽日吹。

不堪攀折犹堪看,陌上少年来自迟。”。

3.关于宣城的诗词

1、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唐代: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译文: 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

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凤凰桥和济川桥好似落入人间的彩虹。 村落间泛起的薄薄寒烟缭绕于橘柚间,深秋时节梧桐已是枯黄衰老之像。

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 2、宣城见杜鹃花 / 子规 唐代: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译文: 在遥远的故乡,曾听过子规鸟凄恻的鸣啼;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盛开的杜鹃花。 子规鸣叫悲啭,使人愁肠寸断。

暮春三月,这鸟鸣花开的时节,游子正思念他的故乡三巴。 3、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南北朝:谢朓 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 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

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 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译文: 船走水路与江水背向而行,而流水却知入海而归。浩淼水天之际能够认识出返归之船,云雾之中能分辨江岸的树。

船在摇荡,困倦惆怅之心也在摇荡,这种孤独的远行已非一次。虽然为得朝廷赏识而高兴,但又怎能比得上遁迹僻远之地的情趣。

世间喧嚣从此远隔,庆幸得到这种机会。虽然没有玄豹深藏远害的资质,但也终于能够隐于南山的雾中。

4、自宣城赴官上京 唐代:杜牧 潇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迟留。 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

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韵一生休。 尘冠挂却知闲事,终拟蹉跎访旧游。

译文: 潇洒不羁飘荡江湖十多个春秋,没有一天不在酒杯前徘徊逗留。 谢公城边被溪水声响惊醒酣梦,苏小门前的柳枝常常拂过我头。

天下的山川景物到底哪里最好,几人怀抱这般情韵一生就罢休? 尘世中人挂冠归去原是平常事,终于将蹉跎了的光阴来寻访旧游。 5、宣城见杜鹃花 唐代: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译文: 在遥远的故乡,曾听过子规鸟凄恻的鸣啼;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盛开的杜鹃花。

子规鸣叫悲啭,使人愁肠寸断。暮春三月,这鸟鸣花开的时节,游子正思念他的故乡三巴。

4.有关宣城的诗

《题宣城》一诗,诗曰:“土控吴兼越,川连歙与池。

山河地襟带,军镇国藩维。”对宣城在军事上的战略地位作了精辟分析,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杜牧在宣城公务之余,常陪同府主或邀同僚好友漫游山川,观赏风光,瞻仰古贤人的踪迹,并有吟赋,如《题宣城开元寺》,诗曰:“南朝谢月兆城,东吴最深处。亡国去如鸿,遗寺茂烟坞。

楼飞九十尺,廊环四百柱。高高下下中,风绕松桂树。

青苔照采阁,白鸟两相语。溪声入僧梦,月色晕粉堵。

阅景无旦夕,凭栏有今古。留我酒一樽,前山看春雨。”

诗人笔下的开元寺令人向往,无不以一睹为快。杜牧在宣城写过不少词采清丽、生动自然的抒情短诗,如《溪柳有感》,“宛溪垂柳最长枝,虽被春风尽日吹。

不堪攀折犹堪看,陌上少年来自迟。”。

5.求有关安徽宣城泾县的古诗

李白在那住过,最出名的就是“桃花潭水深千尺……”

《泾川送族弟》泾川三百里,若耶羞见之。锦石照碧山,两边白鹭鸶。佳境千万曲,客行无歇时。上有琴高水,下有陵阳祠。仙人不见我,明月空相知。问我何事来,卢敖结幽期。蓬山振雄笔,绣服挥清词。江湖发秀色,草木含荣滋。置酒送惠连,吾家称白眉。愧无海峤作,敢阙河梁诗。见尔复几朝,俄然告将离。中流漾彩鹢,列岸丛金羁。叹息苍梧凤,分栖琼树枝。清晨各飞去,飘落天南垂。望极落日尽,秋深暝猿悲。寄情与流水,但有长相思。

光李白在那写的诗都有很多

6.李白描写宣城风景的古诗有哪首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这是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谢朓北楼又名谢公楼,是南朝著名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天宝十三年,李白漫游至此,一个晴朗的秋天傍晚,诗人独自登楼,凭栏远眺,只见依山傍水的宣城,景色十分秀丽。

不禁诗兴勃发--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诗人怀着赞叹的心情用凝炼的笔墨描写了登高所见的总体印象。

平旷的郊原,起伏的山峦,错落有致,在秋日的晴空下,宛如一幅美妙的风景画。这开头两句一下子将读者带入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中。

接下来具体描写诗人眼中的景色。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写远景。

“两水”,指环绕宣城的句溪和宛溪。时值秋天,溪水宁静澄澈,远远望去,光亮如镜。

“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两座拱形桥。两座桥倒映水中,在夕阳的照耀下,折射出绚丽奇幻的色彩。

这哪里是桥?分明是两道彩虹从天而降!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写近景。诗人选取了人烟、橘柚、梧桐三种具有时节特征的物象来展示深秋傍晚的景色。

山岗丛林中,飘出农家的一缕缕炊烟;深碧的橘柚、变黄的梧桐都显出一片苍凉。诗人敏锐地捕捉住瞬间的感受,借视觉写出感觉,“寒”、“老”二字,不仅能够调动读者的联想,而且似乎在不经意中点染出一片浓重的秋意。

以上四句,两句写水,两句写山,层次清晰,明暗相间。水明净绚丽,山沉郁苍寒,组成一幅绝妙的薄暮秋色图。

结尾“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与开头两句相呼应,点明登览的地点,抒发怀念前代诗人谢朓的心情。 然而这不是一般的登临怀古,“谁念”二字,透露了诗中的背景。

李白自天宝初年为权贵排挤被迫离开长安以后,一直过着政治失意、四处漂泊的生活。而他所仰慕的前代诗人谢朓,在南齐争权夺势的复杂斗争中也曾受到排挤,最终死于非命。

因此,当他来到旧游之地宣城,登上谢朓建造的北楼,面对谢朓吟赏的宣城山水,怎么能不油然而生缅怀谢公之情?。

7.求有关安徽宣城泾县的古诗

李白在那住过,最出名的就是“桃花潭水深千尺……”《泾川送族弟》泾川三百里,若耶羞见之。

锦石照碧山,两边白鹭鸶。佳境千万曲,客行无歇时。

上有琴高水,下有陵阳祠。仙人不见我,明月空相知。

问我何事来,卢敖结幽期。蓬山振雄笔,绣服挥清词。

江湖发秀色,草木含荣滋。置酒送惠连,吾家称白眉。

愧无海峤作,敢阙河梁诗。见尔复几朝,俄然告将离。

中流漾彩鹢,列岸丛金羁。叹息苍梧凤,分栖琼树枝。

清晨各飞去,飘落天南垂。望极落日尽,秋深暝猿悲。

寄情与流水,但有长相思。光李白在那写的诗都有很多。

8.李白在宣城哪些地方游玩过我要详细答案啊

诗仙李白泾县桃花潭 唐代大诗人李白从天宝十二年(753年)秋天到宝应元年(762年),也就是从五十三岁至六十二岁十年期间,曾七次来宣城游历,观赏江山美景,赋诗抒情,留下了不少千古传唱的诗篇。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首诗是李白第一次来宣城,首登敬亭山、只身独坐山上时感怀之作。“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广为传颂,敬亭山之名,也随之鹊起。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这首诗是李白三游宣城,登谢月兆楼望江城景色而缅怀前代诗人谢月兆时所作,全诗不仅表达了他对谢月兆的深深怀念之情,也生动地描绘了北楼周围的山水景色。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

夜台无晓日,沽酒与何人?”这首诗是李白七游宣城,知悉善酿老春酒的老人纪叟已作古时,哭诉而作。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是李白应泾县名士汪伦之邀,游桃花潭后,赠与汪伦的送别之作。

汪伦是泾县名士,他对李白的诗作极为喜爱,每得之,辄日夜吟诵,百读不厌。当他得知李白来宣城时,便修书一封,盛情邀请李白来桃花潭一游。

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李白见信,欣然应邀。

见面后,李白对汪伦说:“此番前来,一是观赏十里桃花;二是酣尝万家酒店,此意难违,美意难却。”汪伦闻言歉然答道:“桃花者,十里之处有桃花渡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乃店主之姓也,并无万家酒店。

”李白听后笑而言之:“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伦豪士,此亦快事。”当李白辞行登舟将行时,汪伦岸边踏歌送别,李白为感谢汪伦深情厚谊,特作《赠汪伦》一诗。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成为千古绝唱。 江城如画里自古诗人地 ——唐代诗人笔下的宣州 陈卓庭 “宣城自古为名邑上郡,星分牛斗,地控荆吴,为天下之心腹,实江南之奥壤,既有山川之胜,有兼海陆之丰,永嘉以后,衣冠避难,多来江左,六朝文物举于斯邑,至今余风犹存,虽闾巷之间,吟咏不辍,宣城为郡治所,据山为城,枕水为邑,山为陵阳,水为宛溪……北望敬亭崛起于山川之中,横峙若屏障,连绵三十里,尤为一郡之雄秀,此高人逸士所必仰止而快登也!”这是李白从弟李昭在邀李白来宣城游玩的信中对宣城所作的一番介绍,这段话包含了对宣城历史政治,人文地理各方面的真实描述,从中可见出李昭对宣城的热爱,唐代宣州所具有的魅力可见一斑。

宣州,通过考古发掘的文物发现,早在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在夏商和西周时代,宣城地区所辖境域属于《禹贡》“九州”中的“扬州”境内,当时是所谓的“荒服之地”,春秋时属吴国,战国时先属越国,楚灭越后属楚国。秦代,这里是36郡中的鄣郡地,县名爰陵,西汉设立丹阳郡,郡治设在宛陵(今宣州市)。

从此宛陵河滨,陵阳山麓便日益昌盛起来,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宣城郡置,治所在宛陵县(大业初改宣城县),唐武德三年(670年)复为宣州。宣州是唐代的大郡,历史上素有“南宣北合(合肥)”之称,唐中叶其辖境包括了安徽长江以南除徽州之外的所有地区,还包括今江苏的溧阳、溧水、高淳,中叶以后池州析出,又新设宣歙观察使府,治所仍在宣城。

宣城地域广大,人口众多,随着唐代江南的持续开发,宣州的经济、军事地位日益提高,唐前期,宣城实际上成了江南的三个中心城市之一,江南西道按察使也设在宣州。(《册府元龟》卷162《帝王部8226;命使二》)。

加上唐朝廷移民江南的政策,宣州的人口持续增长。 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宣州当时人口88万,在长江东西各州人口中为第一,也远远超过安徽江北、淮北各州人口。

薛邕任刺史时,“劝农殖谷,百谷年丰,通商鬻货,万货云丛,阐道都会,敦儒泮宫”。(《全唐文》卷990阙名《大唐宣州刺史薛公去思碑》)。

宣州北临长江,境内江河潆带,交通便利,物产丰富,从州城到长江有水道相通,农业商贸业都很发达,“鱼盐满市井,布帛如云烟”。 (《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

元稹曾谈及宣州说:“宣城重地,较缗之数,岁不下百余万。管干剧职,灵盐近戎,分务简僚,不易宜称。”

(《文苑英华》卷412《授卢萼监察里行宣州判官制》。)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后,北方战乱不息,而这里却一直比较安定,经济持续发展,成为全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再加上这里山川秀美,北有长江东去,境内有青弋江、水阳江纵横,南漪湖点缀其间,宛溪、句溪环抱城区,敬亭山、麻姑山诸峰错落,这样优美的环境,经历代先人不断开发治理,渐成江南名邑。

这块青山绿水不仅孕育了不少有名的诗人,同时又吸引了很多的外地人来此游览,任职,寓居,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歌。与此同时,宣纸、宣笔、徽墨作为这片大地上的神奇造化,深深吸引着人们反复吟咏、歌唱宣城。

由于这些原因,这里的文化在唐代达到了一个高峰,被世人誉为“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自古诗人地”。 经检索《全唐诗》,《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