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感网精选生活技巧
体验生活之美,创造生活,享受生活。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有关七一的格律诗词

时间:2023-02-22 15:13:45  编辑:admim

有关七一的格律诗词

1.求一古体诗词格律《满江红

满江红*庆七一

钦定词谱,[柳永体]

万里河山,休误却,人间英杰;

正神州,暗潮叠起,风云相迭;

尘掩阖门遮晓日,雾侵蓬草销残骨;

是谁人?挚手挽狂澜,修天裂;

功与过,凭君说。成与败,从头越。

春风已卅载,旧耻渐没。

伺隙诸夷心未灭,辛勤黔首歌曾歇。

但大同,掠影若秋鸿,今应猎。

江河入海雅和

江山万里,雄鸡叫,辉映晨曦。

旭日升,鲜花吐艳,山河俏丽。

九天圣宫迎佳客,七重深渊寻密笈。

看中华?巨龙欲腾飞,正崛起。

五千年,路荆棘。奔小康,争朝夕。

世界风云聚,烟波不息。

天下为公顺潮流,和平友善扶正义。

向前进,筑众志成城,全无敌。

2.歌颂七一的诗词都可

找到一首当代大家写的与“七一”有关的豪迈爱国古诗词名言名句,供参考: 不许界碑 文/李者也 我之邦本善与良,耕耘稼穑稻与粮。

却遇外寇侵而犯,边关难防豺与狼。 男儿何忍烽火泪,妻与子,爷与娘。

熔我田之犁,铸作利剑长,断枷锒。 宁玉碎,不瓦全,击敌未惜琳与琅。

百战复吾疆与土,不许界碑空石硠。 【注】“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这是中国古代关于“一致对外”的爱国名训之一,也是当年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宣言之一。

全面抗战,从卢沟桥事变开始,拉开了近代中国自1840年以来,历经血与火考验而走向全面复兴的最后一道序幕。中华历史应当永远铭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畔,一支中国守军,不畏强敌,奋起抗战,用鲜血重新书写了“中华”二字。

8年后,中国胜利;又过了4年,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再过了若干年,今天,离民族复兴之梦越来越近……。

3.关于写五指的七言格律诗

1、诗的分类法.唐后诗分为:1、古体诗与 2、今体诗两大类. 古体诗分:1、五言古诗 2、七言古诗两类.五言古诗每句五个字,全诗字数不拘多少.七言古诗每句七个字,全诗字数不拘多少.此外还有一种杂言诗,诗中夹杂着五言,七言甚至三,四,六,八,九等字句,一般也归入七言古诗一类.古体诗也叫古风. 今体诗分:1、律诗 2、排律 3、绝句三类.律诗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类.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共八句.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共八句.排律是十句以上的律诗,多见五言排律,七言排律极少.绝句分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五言绝句每句五个字,共四句.七言绝句每句七个字,共四句. 今体诗是唐代新兴的诗体,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有许多讲究,与古体诗截然不同.我们讲格律,主要是讲今体诗的格律.格律诗是诗的一种样式,要求严格按格律来写的.其发端于“永明体”,兴盛于唐,成为中华诗文化的魂宝. 2、我们学诗如何入门?学诗入门要学格律 ,一个球员不知规则不可对能成为球星,有人因一时不懂,就反对格律,是不对的.我们从律句学起,写七言律绝,在七言律绝里解决诗境的问题和章法.以后出口就合律,正如专业球员出手就正规.今天先讲平仄这个令许多人晕的东西.古来众多诗人经过研究,发现我们之语音可分为二类,一类为平,一类为不平,不平叫仄,发现平仄交错起来才好听,又实践,发现按一定规律交错起来就好听,这种规律即格律!平仄 、格、律这些就这么回事,古人已研究出了我们用便是. 大家学诗要有一个理念,就是诗不是写的,是吟出来的,是唱的.诗要吟,有了格律吟了才最好听,你不用格律如唱歌跑调. ★格律诗 格律诗有这样几种样式: 1、五律:即一句五个字,八句,限用平韵、一韵到底.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 2、七律:即一句七个字,八句,限用平韵、一韵到底.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3、排律:即可以是五言排律,可以是七言排律.排律至少十句以上.排律用韵必须是整数,如十韵、三十六韵等. 4、入律的绝句:可写五言律绝,可写七言律绝.四句,叶平韵.(注意:绝句分古绝、律绝二类,这里说律绝)绝句特殊,分二类,一类是用律句的律绝,一类是不用律句的古绝.用律句的律绝,划为律诗,用律句的古绝划为古体.大部份书上就叫绝句,不分律体古体的. 凡叶平声韵的,一定是律绝,凡叶仄声韵的,一定是古体.另外,一般来说,五言绝句人们喜用古体,七言绝句人们喜用律体. ★韵 1、什么是韵 中国字之音由声母、韵母组成,韵母相同的字就是同韵的字.如:妈、麻、骂,花,沙、茶,又如、阳、养、漾、等 .诗讲究音律之美、节奏之美,要好听.故中国的诗词歌赋全部要押韵,顺口溜都要押韵.如天上下雨地下流,小俩口吵架不记仇.流、仇押韵,不然不顺口. 古人没拼音,就选出代表字来代表,老四声中,古人有平声韵部、上声韵部、去声韵部、入声韵部, 每个韵部中有好多个同韵字,这就是韵书了,我们可查.注意:把同韵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一般在句尾,叫押韵,又叫叶韵. 2、什么是押韵 押韵又称叶韵,是把同韵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是放在句尾.中国的民歌、民谣、戏曲、诗、词等,都是叶韵的.不押韵肯定不行. 3、什么是老韵和新韵 古四声也是不断变化的,到了今天,我们都用普通话了我们现在说的老韵,指平水韵.新韵指普通话的韵,但目前有不少人反对用新韵.我个人观点是初学者先用新韵,之后慢慢老韵就懂了. 下面说几个常见问题: 第一、什么叫平水韵.人口音不停地变,故韵也不停变,变到后来变成平水韵,平水韵是离我们最近的老韵,我们说老韵就指平水韵.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近体诗只押平声韵,我们就只来看看这些平声韵各部的韵目(每韵的第一个字):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光是从这些韵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韵的,在现在已看不出差别,比如东和冬,江和阳,鱼和虞,真和文,萧、肴和豪,先、盐和咸,庚和青,寒和删,等等. 第二:什么叫上平下平.(参照上面)在平水韵中,其平声部有30个韵部,为了方便记忆,人为分成上平15韵、下平15韵,象一本书分为上下二册,没什么特别的.我们常见人说,限用上平第二,或说限用上平冬,就是说我们用上册的第三个韵来写诗.上册有15个,下册有15个,没什么玄的. 第三:什么叫宽韵、窄韵、险韵,一个韵部中同韵的字多叫宽韵,宽就是字多,我们用字方便,好多字可选用供选用.字少叫窄韵,路窄么就不好走.最少的叫险韵,危险,用不好就弄错了. 第四:什么叫韵头、韵尾.韵母中分韵头、韵尾,凡韵尾相同的,也是押韵的字,韵头不同无妨. ★四声和平仄的关系 笫一、今四声 今四声是普通话音,四声为一、二、三、四声,即阴平、阳平。

4.七言律诗的格律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xfmnwk

七言律诗学习会书怀赤壁万丈思潮激荡时,飞毫醉墨急成诗。卧云枫畔zhidao酹江亭,逸石闲花笑古今。满腔热血酬天下,拔代雄才著伟辞。明月岂知离别恨,清风犹慰寂寥心。抑浊扬清勤众愿,击流破浪继先知。涛惊扬子千年梦,树隐西山九曲情。梅花不怕春寒重,独占东回风第一枝。欲饮杯中无美酒,空将瘦饼对肥菱。观影剧《红楼梦》二首观影剧《红楼梦》二首悼黛玉赞宝玉银眸玉齿火肝肠,不入红答楼骨亦香。红梅骨格海棠情,珠玉皮

5.求一首关于秋寒的格律诗

汤惠休《秋思引》赏析 作者:汤华泉 秋寒依依风过河,白露萧萧洞庭波。

思君末光光已灭,眇眇悲望如思何! 汤惠休善于写情诗,这首诗的题目翻译为现代语就是:秋天的情歌。 提起这个题目,人们自然就会想起两首古代很著名的诗篇,一是《诗经·蒹葭》,其起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另是《楚辞·湘夫人》,开篇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都是秋天的情歌。

惠休此作当受到这两首诗的感发,他似是有意将重章叠句、累数十百言、反复铺写的这种缠绵悱恻的情意,凝聚到一首四句短歌中。 这首短歌的抒情主人公当为女性。

“秋寒依依风过河,白露萧萧洞庭波。”这是写节令,写秋色。

“秋寒依依”、“白露萧萧”即《礼记·月令》所谓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之意,“依依”状秋寒的隐约,“萧萧”状白露的零落。“风过河”、“洞庭波”为互文,意为秋风吹过江河、吹过洞庭,在江湖上掀起了波浪。

这自然是抒情主人公所伫思的环境。秋气、秋色本来就易引动人们悲郁之情、望归怀远之情,这位“有所思”的女子在此时登山临水,忧伤当如之何呢?“秋寒依依”、“白露萧萧”似乎也映现了她那冷落而无所着落的心境,如同宋玉《九辩》所说的那样:“憯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

”“依依”、“萧萧”应当说融合了她的心理感觉。这两句所写又是这位女子望中所见。

她是在伫望意中人,这人也是“在水一方”。本已是可望而不可即,“风过河”、“洞庭波”又加深了间阻,也加重了她的悲愁,不要说休想“与佳期兮夕张”(《湘夫人》),恐怕连发“溯洄”、“溯游”(《蒹葭》)之念都难;但她还是这样凝神骋望,“风过河”、“洞庭波”也显出了时间过程,这位女子似乎忘了时间,这是怎样的一往情深啊。

“思君末光光已灭,眇眇悲望如思何!”这两句直接透露主人公的心思,用第一人称自白,意思是说:我在黄昏里思念你直到天黑,这样遥遥悲望,怎样才能表达、怎样才能对待我这思念的情怀啊!从这两句又可见她伫望的长久,上两句应是写白日,这里写到黄昏、写到天黑,真是“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王建《望夫石》)啊。 前一句第一字是“思”,后面又有“思”,两个“思”字的回环叠用,显出了思情的强烈,而“如思何”更表达了她那无可名状、无从对待、无法消解的复杂意绪。

这是一层。还有一层:“末光”又可比喻恩宠。

《史记·萧相国世家》太史公赞就说萧何因“汉兴,依日月之末光”而建立事功,后又用于男女关系,陆机《塘上行》云:“愿君广末光,照妾薄暮年。 ”这里“思君末光”的比喻义同陆机,她在希求意中人的恩宠,“光已灭”似乎预示了对方感情的变化,这叫她何以为怀呢。

理解了这一层,“悲望”的深层意蕴也就显露出来了。看来这位女子比“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更加失望,比“思公子兮未敢言”(《湘夫人》)心境更为悲苦。

这首短诗所抒写的内容与上述两首古歌比较起来,自是有多少、厚薄的差别,但我们不能不承认,就这四句而言,其蕴含已是很大了,女主人公的悲怨缠绵也表达得相当充分、深切了。这首诗能做到句短意长,是得力于语言的锤炼及情景恰当的处理。

上古诗歌的语言一般要来得宽松些,如果将此诗翻成《诗》、《骚》,篇幅至少要加大一倍。此诗的景物描写与情意结合也十分紧密,而不像上古诗歌的景物描写带有较多的“起兴”意味。

这首诗的艺术手法显现了古体向近体演进的痕迹。更为引人注意的是,这首七言四句短诗从结构到韵式几乎全同于后来的七言绝句①,文学史家讲七绝发展史都认为它是最早出现的七绝雏型作品。

绝句本产生于民间歌谣,而汤惠休对民歌有着特殊的爱好,其作品当时就被颜延之讥之为“巷中歌谣”(《南史·颜延之传》),他能写出这首准七绝,能写出像《江南思》、《杨花曲》那样的准五绝,是很自然的。对汤惠休在近体诗发轫阶段所作的贡献,应给予应有的评价。

(汤华泉) 【注】①七绝韵式的规定是:用同部平声韵,第三句不入韵。这首诗符合要求。

前此七言四句的楚歌如项羽的《垓下歌》是句句用韵,前两韵为仄声,后两韵用同字平声,张翰《思吴江歌》,句句用韵,皆为同部平声,已有进步,但都不合要求;而那两首楚歌又句句皆有“兮”字,也显得很不紧凑。

6.诗词的一七令的格式

一七令格律

仄起

●。(韵)

⊙○,⊙●。(韵)

●⊙⊙,○⊙●。(韵)

●●○●,○○●●。(韵)

⊙⊙●⊙○,○⊙○⊙●。(韵)

○⊙●○○●,⊙●○○●●。(韵)

⊙○⊙●●○○,○●●○⊙●●。(韵)

平起

⊙。(韵)

⊙●,○○。(韵)

○⊙●,●○○。(韵)

○⊙⊙●,○⊙⊙○。(韵)

⊙⊙○●●,⊙●●○○。(韵)

⊙●●○○●,⊙○⊙●○○。(韵)

⊙⊙⊙⊙⊙⊙●,⊙⊙⊙⊙●⊙○。(韵)

7.五言律诗平仄

律诗的平仄⑴ 平仄,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

律诗的平仄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 曲。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㈠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 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字外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 春 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① · ·· 另一式,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⑵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山居秋螟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青泉石是流。 ·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㈡七律的平仄 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仄上 加平,平上加仄。

试看下面的对照表: ⑴平仄脚 五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七言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⑵仄平脚 五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七言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⑶仄仄脚 五言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七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⑷平平脚 五言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七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平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七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 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⑴仄起式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书 愤 [宋]陆游 昌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②。 ·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 ·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认堪仲伯间? · · · 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 ·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 ·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③ ·· 喜看稻菽行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 · 冬 云 毛泽东 雪压冬去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 高天滚滚塞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 ·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④ · ·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⑵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长 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 ·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 ·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 · 登庐山 毛泽东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 ·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 ·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 和郭沫若同志 毛泽东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 ··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㈢粘 对 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 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

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 五律的“对”,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⑴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对”,也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⑴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用韵,则首联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对立的。

由于韵脚的限制,也只 能这样办。这样,五律的首联成为: ⑴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或者是: ⑵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首联成为: ⑴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或者是: ⑵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 一致。

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 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平仄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

试看毛主席的《长征》,第二句“水”字仄声,。

8.七绝诗词格律

七绝格律分两大类,合四种句式:

平起式两种:1、平起平收,首句押韵,2、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仄起式两种:1、仄起平收,首句押韵,2、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首句平起入韵式(平起平收)

(平) 平 (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十五删韵)

例: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十五删韵)

七言绝句首句平起不入韵式(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曾栽杨柳江南岸, 一别江南两度春。 遥忆青青江岸上, 不知攀折是何人。白居易《忆江柳》(十一真韵)

例;江南海北长相忆,浅水深山独掩扉。重见太平身已老,桃源久住不能归。刘长卿《会赦后酬主簿所问》(五微韵)

七言绝句首句仄起入韵式(仄起平收)(| -- )

(仄)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四支韵)

例: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六麻韵)

七言绝句首句仄起不入韵式(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 (四支韵)

例: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十一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