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感网精选生活技巧
体验生活之美,创造生活,享受生活。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有关晋文公的诗词

时间:2023-02-17 20:21:01  编辑:admim

有关晋文公的诗词

1.晋文公有哪些名言或诗句

辞官不言禄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结束后,重耳一下子由逃亡者变成了晋文公,时值周室内乱,“未尽行赏”,便出兵勤王,“是以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子推”。对此,介子推没有像壶叔(一名陶叔狐)那样,主动请赏。他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介子推却认为忠君的行为发乎自然,没必要得到奖赏,并以接受奖赏为耻辱,狐偃等“以为己力”,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故“难于处矣”。介子推无视狐偃等人的夹辅之力是错误的,但其中丝毫没有对晋文公的怨恨,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有的却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有些并未跟随晋文公逃亡的人(例如:竖头须)为了贪小便宜通过说些难听的话也来请赏,介子推因此很气愤,进而隐居绵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

抱树而死

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邻居解张为子推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

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后悔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晋文公便亲带广众人马前往绵山寻访。谁知那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竟无法可寻。晋文公求人心切,听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没料到大火烧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没见。晋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后放火,周围绵延数里,火势三日才熄,介子推终究没有出来。

介子推抱树而死

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母子的尸骨,晋文公悲痛万分,在介子推的尸体前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此后,“足下”成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公元前635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2.关于评论晋文公的名言(名言或诗句)

退避三舍:语出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贪天之功:语出《左传·僖二十四年》。 竭泽而渔:语出《吕氏春秋·义赏》。

师直为壮:语出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人莫予毒: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危如累卵:语出《韩非子·十过》。 兵不厌诈:语出《韩非子·难一》。

艰难险阻: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行将就木:语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志在四方:语出《左传》:子有四方之志。 渭阳之情:语出《诗经·秦风·渭阳》。

楚成王: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 叔詹谏: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

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

《左传》:文公其能刑矣,三罪而民服。《诗》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不失赏刑之谓也。 孔子:齐桓公正而不谲,晋文公谲而不正。

孟子: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 司马迁:晋文公,谦而好学,善交贤能智士。”“晋文公,古所谓明君也,亡居外十九年,至困约,及即位而行赏,尚忘介子推,况骄主乎? 荀彧: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服从。

司马贞:重耳致霸,朝周河阳。 林同:伐蒲君父命,校者是吾雠。

披直寺人耳,钥麑信有谋。 顾颉刚:“晋文公的主要功绩是城濮之役遏住了楚国,使他们不得向北发展。

晋襄公的主要功绩是崤之役遏住了秦国,使他们不得向东发展。有了他们父子,春秋时的中原诸国才获得休养生息的机会,才渐渐孕育了后来诸子百家的灿烂文化。”

3.《卷四·晋文公》古诗原文及翻译

《卷四·晋文公》原文:晋公子重耳自狄适他国凡七,卫成公、曹共公、郑文公皆不礼焉,齐醒公妻以女,宋襄公赠以马,楚成王享之,秦穆公纳之,卒以得国。

卫、曹、郑皆同姓,刘、宋、秦、楚皆异姓,非所谓“岂无他人,不如同姓”也。晋文公卒未葬,秦师伐郑灭滑,无预晋事,晋先轸以为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背秦大惠,使襄公墨衰绖而伐之。

虽幸胜于肴,终启焚舟之战,两国交兵,不复修睦者数百年。先轸是年死于狄,至孙縠而诛灭,天也。

翻译: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因国内动乱,从狄地开始逃亡,历经七个国家,卫国成公、曹国共公、郑国文公对他都不以礼相待。齐国桓公将自己的女儿嫁给重耳作妻子,宋国裹公赠送他马匹,楚国成王设宴招待他,秦国穆公接纳他,最后重耳终于回国做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卫国、曹国、郑国的国君与重耳都是同姓,齐国、宋国、秦国、楚国的国君并非是重耳同姓,同姓之国对他也不以礼相待,异姓却能做到这一点,这证明“异姓不如同姓”的说法是错误的。晋文公死后还没有埋葬,秦国进攻郑国灭掉滑国,本来这和晋国无关,晋国大臣先轸却认为,秦国竟然在晋国大丧之际,不派人来吊念,反而讨伐晋国的同姓国,因为背弃了秦国以前的恩惠,让晋襄公穿着孝服讨伐秦国。

这场战斗虽然晋国侥幸在淆地战胜,终于导致焚舟之役,两国交战,这种状态持续了数百年。先轸有一年死于和狄人交战中,到他的孙子先縠,而被诛灭宗族,这是天意啊。

4.《卷四·晋文公》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洪迈 %9【原文】 %9晋公子重耳自狄适他国凡七,卫成公、曹共公、郑文公皆不礼焉,齐醒公妻以女,宋襄公赠以马,楚成王享之,秦穆公纳之,卒以得国。

卫、曹、郑皆同姓,刘、宋、秦、楚皆异姓,非所谓“岂无他人,不如同姓”也。晋文公卒未葬,秦师伐郑灭滑,无预晋事,晋先轸以为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背秦大惠,使襄公墨衰绖而伐之。

虽幸胜于肴,终启焚舟之战,两国交兵,不复修睦者数百年。先轸是年死于狄,至孙縠而诛灭,天也。

%9【译文】 %9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因国内动乱,从狄地开始逃亡,历经七个国家,卫国成公、曹国共公、郑国文公对他都不以礼相待。齐国桓公将自己的女儿嫁给重耳作妻子,宋国裹公赠送他马匹,楚国成王设宴招待他,秦国穆公接纳他,最后重耳终于回国做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卫国、曹国、郑国的国君与重耳都是同姓,齐国、宋国、秦国、楚国的国君并非是重耳同姓,同姓之国对他也不以礼相待,异姓却能做到这一点,这证明“异姓不如同姓”的说法是错误的。晋文公死后还没有埋葬,秦国进攻郑国灭掉滑国,本来这和晋国无关,晋国大臣先轸却认为,秦国竟然在晋国大丧之际,不派人来吊念,反而讨伐晋国的同姓国,因为背弃了秦国以前的恩惠,让晋襄公穿着孝服讨伐秦国。

这场战斗虽然晋国侥幸在淆地战胜,终于导致焚舟之役,两国交战,这种状态持续了数百年。先轸有一年死于和狄人交战中,到他的孙子先縠,而被诛灭宗族,这是天意啊。